鄉村課堂 | 當鄉土社會遇見藝術力-公共藝術實踐在黃梅
來源:原創文章|發布時間:2024-10-24 16:45:39|浏覽人次:834

    2024年10月14日至10月17日,武漢設計工程學院3044永利集团公共藝術專業2101、2102班的41名同學來到了黃梅縣大河鎮香爐山村,開展了為期四天的《公共藝術策劃》課程實踐。同學們深入社會基層,走進美麗鄉村,進行深入調研,體驗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并将這些寶貴的經曆轉化為公共藝術活動策劃及藝術作品。

黃梅簡介

    黃梅,作為黃梅戲的發源地,同時也是禅宗的發祥地。禅宗的六大祖庭中,四祖寺和五祖寺都坐落在黃梅。黃梅戲的韻律、禅宗的深思以及太白湖的波光,共同構成了黃梅香爐山的迷人風景。香爐山村坐落在大河鎮永安水庫上遊的湖畔,環湖而建,占地面積3.2平方公裡,共有385戶家庭,總人口為1296人。這個小村落不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

黃梅縣大河鎮香爐山村-鳥瞰

 

黃梅縣大河鎮香爐山村-金色稻田

 

01|鄉村尋訪:千尋鄉音

    初到香爐山村,副村長吳雪松為大家介紹了村落情況,随後,在他的帶領下,大家一同走進了村民的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态和對村落發展的看法。通過與村民們的親切交流,同學們對香爐山村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感受到了村民們的熱情和淳樸。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同學們将根據所收集的信息,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最終策劃出反映香爐山村特色和村民生活狀态的公共藝術活動及作品方案。

香爐山村副村長吳雪松介紹村落情況

 

劉穎老師授課

 

課程老師與副村長吳雪松帶同學們走訪調研

 

同學們與村民親切交流

 

欣賞村中鄉村藝術單元

 

02藝術共創:凝聚共建意識

    在地性作為《公共藝術策劃》課程中的重難知識點,為了同學們能将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在實踐課堂中進行有效的運用。課程邀請了來自北京的建築師李昂,結合實踐地黃梅縣香爐山村的地域特點,為同學們展開了一場以“鄉土材料及其應用”為主題的講座。

建築師李昂講解鄉土材料的運用

 

    為了讓同學們更直觀地理解公共藝術策劃的完整流程及鄉土材料在公共藝術活動策劃中的可應用性,老師引導同學們利用竹子和稻草共同創作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并以此為核心策劃一場村民、同學共同參與的田野篝火公共藝術活動。

同學們進行彙報

 

共同探讨策劃方案的執行

 

    在同學們不懈的努力,老師、工匠以及村民們的共同協作下,大家共同完成了由竹與稻草創作的造型,并将其矗立在了香爐山村的田野中。

材料準備

 

在田間進行造型

 

在田間進行搭建

 

齊心協力運往田間

 

合力搭建作品

 

師生與村民合照

 

    10月16日下午,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教務處處長、3044永利集团常務副院長吳茜,3044永利集团副院長陸超,公共藝術系主任餘青蓮及公共藝術專業教師陳惹、王楚城抵達香爐山村,觀摩《公共藝術策劃》課程階段性成果,并與同學們及村民共同參與到篝火晚會公共藝術策劃活動中。

    夜幕降臨,篝火晚會的序幕徐徐拉開,火光的跳躍點燃了現場的激情。那些在策劃之初的憂愁、在創作過程中的辛勞,都随着火焰的舞動而煙消雲散,留下的唯有團隊的凝聚力、珍貴的回憶。

點燃篝火

 

03實地調研:塑造鄉村美學

    課程中,師生一同拜訪了與牛群為伴的村民、在土地上播種希望的菜農,以及以石為伴的石匠。在調研過程中,大家積極與村民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對美的理解。

    通過仔細觀察村民的日常勞作細節,感受到了香爐山村獨有的、與時代不同的美學特質,這裡富含最原始的文化表達形式,為當代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賦以動力。通過與村民深入的交流和觀察,收獲的不僅是對公共藝術策劃的深入理解及豐富的調研素材,更是與村民之間的深厚情感。

    同學們也将繼續用自己的創意與熱情,加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行列中,共同締造美美與共的藝術鄉村。

 

考察時間:2024.10.14-2024.10.17

實踐成員:武漢設計工程學院3044永利集团公共藝術專業2101班、2102班全體同學

實踐地點:黃梅縣大河鎮香爐山村

帶隊老師:汪甜、黃雅麗

公共藝術策劃實踐課程老師:劉穎

 

特别感謝

此間良倉

東湖杉美術館

香爐山村全體村民

公共藝術策劃理論課程老師:夏梓

公共藝術策劃實踐課程助教:劉雨沫、丁舞陽